2020年春季学期不知不觉已行进至第二周,由于疫情影响,返校日尚未可知,路桥工程系线上教学开展如火如荼。为总结线上教学的亮点与经验,3月10日,路桥工程系召开全系教师“线上教学总结与反思”研讨会。全系73名教师参与会议并对线上教学进行深入研讨与分析,推动线上课程教学朝高水平、高质量方向发展。
多方协同,创新“云端”教学模式
《施工安全技术》教学团队在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多元化上课方式方面成绩显著。开设《施工安全技术》公开课,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餐后点心”,补充课内知识,拓展课外视野。
课程教学团队联合南宁轨道交通、广西交科院等行业企业建立课程资源,形成职教云课程资源、自建资源和校企合作共建资源相配合的精品课程资源,为课程的线上教学打下基础。
设计独创性、可复制性教学环节,如投屏教学、随机抽查监督等系列线上教学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授课优势推进教学质量提升。
为最大限度降低实践性课程在线上授课中的局限性,《施工安全技术》教学团队通过视频连线,将一线施工人员、企业专家请入课堂,将现场施工图景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打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典范。
设计精准,高度关注学生体验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教学团队按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的学习顺序进行课程线上资源的建设,在追求授课视频的简洁性的同时,强调在线作业与授课内容的高度吻合,固化教学程序精确至分钟,减少网络授课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并增加对学生的关注度,定制师生互动固定环节。
王晶老师的视频直播课堂
借助外力,打造高效学习课堂
《应用力学》教学团队充分挖掘腾讯课堂、腾讯会议、职教云、Q群视频直播等线上教学设备优势,发挥其短、“屏”、快的特点,授课当天即完成收缴、批改、反馈等一系列工作,及时、有效解决学生问题,提高授课效率。
为摆脱线上授课板书难问题,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授课模式辅助教学,一是使用外接手写板进行作图,二是使用平板电脑作图再投屏至电脑,将作图过程展示给学生,三将习题计算过程录制成视频,并做成动画PPT,可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用力学》团队力求软件创新与教学适应同步发展。
使用辅助设备作拱的受力分析图
灵活有趣,探索多样教学方式
《水力学与工程水文》(又名《工程地质与水文》)课程团队自创微课、动画等课程资源,着力打破本门课程线上资源少、课程内容晦涩的局限,将教学重点难点巧妙融入,打破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古旧套路,让学生获得沉浸式学习体验。
独创“闯关式加分制”课程教学活动,将每个计算难点分解成数个小知识点,分别设立闯关关卡,通过在智慧职教云平台发布头脑风暴活动对学生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检验,并设计基于“四-六”原则的评分规范,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创新性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结构力学》教学团队采取集体线上开会研讨备课的方式,每天共享新点子新想法,真正做到团队备课互助互通,平行班教学内容高度统一,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更加贴近,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为解决课堂参与度难把握,质量难衡量的问题,《结构力学》教学团队创新采用线上学习小组模式,以职教云中小组PK的活动形式进行平时分的崙夺,通过学生组内互相监督的办法进行多方管控。
课中设置多个抢答环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枯燥深奥的专业知识,课堂活跃效率高。
抢答环节活跃课堂氛围
因时而进,丰富课程思政内涵
《专业素养》教学团队采用团队作战,专人专章的备课模式,积极探索模块化教学新形式。
《专业素养》教学团队利用教师人数众多,教师层次结构合理的优点,充分挖掘各家所长,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与优化,课后研讨高效实用,将思政内容全方位、全过程融入线上课堂,在增强学生专业自豪感与认同感的同时,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凝聚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学生勇担时代重任,自觉成为新时代的“圆梦人”。
课堂融入思政教育
线上教学成果如何,学生是最好的考官。根据“路桥工程系线上授课情况调查问卷”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080位学生当中,有1008位同学全程关注课程内容,有1051位学生认为线上直播授课内容清晰,参与课程活动意愿高。通过调查问卷的反馈,可知路桥工程系线上教学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线上授课情况调查问卷结果
路桥工程系全体教师在“线上”与“线下”,在“旧”与“新”,在“传承”与“改革”中思考与探索。全系师生在“大考”中的精诚合作、勠力同心高度体现路桥精神,更将集体智慧、集体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场精彩的研讨会,更是一堂鼓舞人心的抗“疫”思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