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着眼于“特色兴校”,紧扣第一批国家双高校科研建设的目标任务,以协同创新为抓手,牢牢把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脉络,结合广西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科研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守正、创新、图强,通过推进“强激励、高平台、优服务”等重大措施,推进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持续高质量发展,在区内职业院校科技创新、科教融汇发展中勇立潮头、走在前列。
一、以科研平台为载体,筑牢科技创新根基
科研平台是载体、是根基,通过平台汇聚人才、项目,产出成果。学校在平台建设卯足劲、下足力,取得突破性成果,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学校获批牵头组建了广西石化产业高端沥青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基础设施三维数字孪生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广西交通运输行业安全与应急处治技术重点实验室、广西交通运输行业膨胀土力学特性及工程长期稳定性野外科学观测站、广西低空交通创新应用中心3个市厅级科研平台;与企业共建了广西水下破岩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广西交通运输行业内河绿色智慧船舶研发中心等9个市厅级科研平台,建成“省-市-校”三级科研平台体系,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筑牢根基。
二、以制度创新为引擎,盘活科技创新资源
科技管理制度创新激活了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学校科技管理部门与时俱进,以“放管服”理念,完善与新修订了17个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制度,并每年定期开展不同主题的科技创新交流活动,激活了全校科技创新潜在动能,在教职工从原先的“我被参与科技创新工作”转成现在的“我想参与科技创新工作”,释放出制度创新与改革红利,推进了学校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校企联合开展科技创新技术与产品的应用转化
三、以科技项目为抓手,助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学校加大科技项目申报的辅导和扶植,近年获立项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67项,校企联合申报获广西重大科技项目10项、广西自然基金项目2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广西住建厅广西科技项目2项等。获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资助经费总额达1500多万元,并实现了学校首次作为牵头获得广西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的目标。同时,学校承接企事业单位委托横向技术开发与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近年来总签订了124项横向技术服务合同,合同金额近4000多万。通过抓横、纵向科技项目开发、申报与落实,极大助推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四、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核心,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发展
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不仅能够汇聚人才、整合资源,还能够形成高效协作、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学校加大科研团队建设,通过开展校级科研团队建设,提升科研团队水平,有“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教师创新团队”等6个科教融汇团队入选省级团队,刘学军、莫品疆、杨顺韬等一批20多位科研带头人,建立起的“省-市-校”三级梯队的科研团队,有效的保证和提升学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以成果为导向,强化科技创新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
学校科技创新来源与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终极是促进行业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近年来,学校完成了“水泥路面双层摊料整体成型建造关键技术、安全高效水下爆破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等17项校企联合科技创新技术应用于生产中,校企共同研发了“公路施工区免锚固移动护栏、高性能沥青储运膜袋、路用高强改性沥青”等5个新产品并完成产业化。5年来校企联合科技创新共获省部级科技奖11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1件,主持和参与编制完成地方标准12部等标准性、突破性成果。

全校科技创新活动交流会议
近年来,学校科技创新工作者与管理者以赶考者、赶路人的姿态“守正、创新、图强”主动积极奋斗在科技创新工作战线上,在平台建设、科技项目、科技奖项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跨越式、突破性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