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路桥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创新,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聚焦“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高质量育人体系构建”双轮驱动,通过补短板、强内涵、树品牌的系统性改革,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建设思维,实现校企多方深层次合作,共筑产教融合“新生态”。
学院发挥作为广西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优势(一行),政校行企共建中国—东盟智慧港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南宁市电子信息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两体),10个科研创新、技术服务平台,为产教聚集融合提供平台赋能。创新实施“大企名企”战略合作计划,构建“技术共研、人才共育、平台共建”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形成“政行校企”协同创新矩阵。

李文勇校长带队走访广西北投集团开展人才培养科研与技术服务等业务洽谈

教师团队深入国家级重点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项目巴马—平果高速公路施工现场学习交流

教师团队走访中建五局调研人才培养情况
依托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与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广西新港湾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路桥科技产业学院、3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和院士工作室,统筹实施发展规划、平台建设、资源开发、技术服务、师资建设等工作。五年来,学院建成广西院士工作站(进站院士:汪旭光)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室;建成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下破岩工程研究中心、广西公路隧道安全预警工程研究中心、广西综合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广西交通运输科普基地、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智慧绿色港航建设创新联合体、新一代交通基础设施绿色智慧建管养技术及产业创新联合体;建成广西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获广西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成“莫品疆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自治区级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获全国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典型案例1项,彰显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示范效应。
二、优化培养模式,实现产教协同特色化育人,挖掘产教融合“闪光点”。
学院围绕西南地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人才需求,针对西南地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不够高、产教协同“双元”育人作用不明显、产教融合国际化发展路径不够明晰等瓶颈问题,打造“校园·虚拟·企业”三类交通教学工场新品牌,实施“集团化、集群化、多样化”交通学徒制人才培养。五年来,学院获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教师团队获全国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培育和广西综合交通运输安全与管理创新团队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桥梁工程教研室”获课程思政示范自治区级基层组织;学院获国家级和省部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各1个;1个团支部获全国活力团支部;获广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毕业生张文、陈贵荣、韦仲军等校友获公路交通优质工程奖又称“李春奖”,赵俊智、黄文华获毕业生就业卓越奖,王永康获全国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银奖;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80余人次(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5项),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300余人次(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45项),获大学生创新大赛省部级以上奖70余项,在人才培养上有效形成多元化全程增值的科学评价模式。

汪旭光院士(中)到校指导
三、协同科技攻关,助力行业企业创新性发展,立好产教融合“风向标”。
学院坚持融创新、微服务,跑出科创融汇加速度,建成产教融合科创平台,组建联合科研团队,完善“校级—市厅级--省部级”科创团队梯次培育体系,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课题申报,有组织地开展项目测试、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技术服务,并通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方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五年来,学院深度参与世界第一拱—天峨龙滩特大桥、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等建设,攻关“水下爆破技术与防护”等关键技术,50余项成果应用于平陆运河等项目建设,创造近2亿元经济效益。承担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8项,参与行业标准21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9项,发明专利37项,完成73项技术服务;完成了“水泥路面双层摊料整体成型建造关键技术、安全高效水下爆破一体化关键技术及应用”等5项校企联合科技创新技术应用生产中,校企共同研发了“公路施工区免锚固移动护栏”等5个新产品完成产业化;承办各类社会培训约5000人次/年,资金到账近500万元/年,有效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学院牵头建设教育部中国—印尼“一带一路”交通基础设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技术学院,面向东盟交通建设开发12个国际化职教标准,相关成果获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依托交通运输部唯一授权面向东盟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中国—东盟(广西)交通运输教育培训中心,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2万人次/年,面向东盟国家培训累计2572人次,颁发职业资格证书900余张。

校校企企共建中国-印尼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工匠学院培养本土化高技能人才

学院承办行业主管部门的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