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近100快餐二维码_400元4个小时快餐电话_100元4小时不限次数上门电话

新闻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聚焦 - 校园动态 - 正文

“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思考、真体验、真感悟、真收获,从而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在纪念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广西电视台刊出《广西牢记嘱托 着力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专题节目,镜头里,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灿带领学生走进平陆运河马道枢纽,动情讲述着把思政课开在国家重大项目现场的切身体会。不久前,她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要求,以建设高质量马院为目标,持续推动内涵式发展,结合交通文化特色,守正创新聚力铸魂育人工程,积极构建“强特色、重知行、巧协同、勇创新”的“大思政课”模式。

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党建引领点燃新引擎

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马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以“一个党员、一面旗帜、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为建设目标,通过“三会一课”、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重要场合,实施党建与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学改革、社会实践等相融合,不断增强党总支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进一步锤炼党员干部、教师党员的政治品质和顽强意志,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学校思想工作的“桥头堡”,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色,注重政治统领、理论宣讲、匠心育人、队伍强基,在充分融合新时代交院精神内涵和提炼部门特色的基础上逐步打造“红色播种机——以马先‘声’四理铸魂”党建品牌。牢固树立思政课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要务的立院导向,着力锻造思政课这一铸魂育人关键课程,将党建的“软实力”转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近年来,荣获“全国交通职业院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区高校党建创新典型案例1项,学校“双创”项目立项1项、“红色引擎”党建品牌工程项目立项1项,以“大党建”立根促“大思政”铸魂,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以“内外联动”共建共享为重点,队伍建设发挥新优势

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到企业、科研机构、社区、乡村研学、实践锻炼,有效推动实践研修成果与思政课堂的深度融合。发挥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的社会力量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的优势,柔性引进校外专家、行业精英、企业模范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进校讲学,优化师资结构。在大力外引的同时,与校内其他育人主体协同,实施“七进”项目,促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专业教师、行政人员等育人力量的协同,形成育人合力。建设思政杰出人才书记工作室、思政课教师创新团队,提供科研平台,让教师在学科和科研团队中互助互促成长。作为广西高校思政课多层级结对共建的牵头单位,组织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共建院校多次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活动,形成结对共建聚合力。

近年来,通过以赛促练、以练促教、以教促学,赛练结合、教学结合,扎实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素养。马院教师在国家级、省部级(区级)各类思政教学比赛中硕果累累。王灿老师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周黎华、廖芳、付漓漓、王灿教师团队荣获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吴爱鲜、廖芳老师分获2024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萌新磨课、骨干练兵”特等奖、一等奖,付漓漓老师荣获2024年全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周婧婧、廖芳老师入选“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计划。马院教师团队连续五年荣获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以上奖项,多名教师在全区“精彩一课”、“壮美广西”、“大思政课”等比赛中喜获佳绩,以高标准共建“大思政课”大师资体系,发挥思政育人“大队伍”新优势。

以“数字融课”赋能模式为平台,教学改革实现新突破

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为指引,按照“服务交通强国建设,彰显职教特色”的思路,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弘扬“志存高远、改革创新、担当实干、追求卓越”的交院精神,坚守交通人“勇担开路先锋新使命、争做交通强国新工匠”的担当,聚焦以交通文化和行业优势推动思政课特色化发展,发掘交通领域中的育人资源,深化虚实一体链,建构沉浸体验的数字思政新场域。依托学校的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广西)综合交通运输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运用数字化技术建成“逢山开路 遇水架桥”交通精神虚拟仿真资源库,实现电脑端、手机端同步运行操作,积极打造“常规思政课堂+现实实物场景+虚拟数字场景”三位一体相融合的思政课教学“数字融课”赋能模式,引导学生在“看得见、听得着、触得到”的我国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勇担使命做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实现对学生启智润心。

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建强思政小课堂。按照国家和区级一流课程(金课)建设标准,启动实施思政课示范课堂建设项目。近年来,深挖交通领域中的育人资源,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校史等相融合,建成25个市厅级示范课堂,60个校级示范课堂,突出示范引领,以建立“六课融合”的课程机制、“五微一体”思政课教学体系为抓手,致力建设具有高职针对性的思政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贯通。以专业实践为载体,以“思政+专业”打造思政课程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融合模式”,建设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双融合双促进”,重点将交通文化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各环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与时代进步、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协同发展,聚焦以交通文化和行业优势推动“大思政课”特色化发展,以独特的职业教育文化塑造“大思政课”品牌特色,丰富“大思政课”教学内容、拓展“大思政课”新场域,教学改革实现新突破。

以“校地行企”协同育人为合力,汇聚力量畅通新路径

马克思主义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交通运输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广西时的殷殷嘱托,以行促知以行践学,打造红色文化与交通文化的研学基地,形成文化育人融合力。以“校地行企”协同育人为合力,对接产教融合链,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职教环境中延伸拓展“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场域,让“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真正落地见效。精心创设“开学第一课”、“行走微课堂”、“交通大讲堂”等活动载体,与扶贫定点帮扶县党委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乡村工匠培训基地,多渠道联动上好“大思政课”。构建“校地行企”合作的“六园一馆一基地”实践平台,多次组织师生开展实践教学,实施交院烙印时代新人铸魂育人工程。

近年来,学校与广西壮乡英雄文化园、广西展览馆,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广西汽车集团等单位和组织建起了10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高水平搭建“大思政课”大资源平台。发挥“校地行企”联动优势,强化责任服务社会贡献力量。积极挖掘红色资源,与广西革命纪念馆、湘江战役纪念园、广西民族博物馆等场馆实施联动,打造成为党性教育、思政教育的一体化研学基地。讲好“革命故事”,办好“红色讲堂”,将红色资源成为培根铸魂的“活教材”。突出交通文化特色,依托广西交通设计科普馆(“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各交通专业群实训场所打造的交通强国系列科普基地,以“学”为主线,以“研”为目的,将交通强国战略、交院文化历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构建交通特色“大思政课”立体教学品牌,高质量拓宽“大思政课”育人阵地。

勇担立德树人新使命,奋进出彩交院新征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始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聚力铸魂育人工程,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以“大思政”思维一体谋划新思路、新方法,建好“大思政课”大格局,不断开创学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建设交通强国、交通强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 高质量发展巡礼| 培育交通强国“擎力”青年谱写职业教育改革篇章

下一篇: 高质量发展巡礼| 产教融合创新奋进,科教融汇赋能发展

关闭